無相之雲,雕塑與生命之間 / Massless Clouds Between Sculpture and Life

teamLab, 2020,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Sound: teamLab

無相之雲,雕塑與生命之間 / Massless Clouds Between Sculpture and Life

teamLab, 2020,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Sound: teamLab

生命是能量的秩序。

在這一空間內,我們創造了如同生命一般、能量的秩序。巨大的白色團塊誕生、向上飄浮。這也是能量秩序的一種可視化。

這個巨大的白色團塊形成的雕塑,猶如超越了質量的概念一般,既不頂天也不立地,靜靜地漂浮在空間的正當中。這個漂浮的雕塑與空間和觀賞者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而觀賞者則可以將身體浸入其中。雕塑即使被人們用手撥開破壞了一點形狀,也依然能像生命一樣自己修復。但當團塊被破壞到超過它自我修復範圍的上限時,它也會像生命一樣,因為來不及修復而漸漸崩潰。而即使是人們想要移動這個雕塑,用手推它,也無法使其移動。如果扇起風,它甚至會破碎。 人們會領悟到,人類的簡單行為是無法使其移動的。何為生命?比如說,因為病毒並不擁有生物學上所定義的最小單位的生命體細胞,也沒有作為其生物膜的細胞膜,而且也不會複製增殖,所以被認為是在生物和非生物的邊界線上存在的東西。在生物學里,到目前還無法定義到底是什麼來左右物質最終成為生物或者非生物。

而另一方面,你,在明天也仍然繼續保持是你,這是有違於“熵(shang)增定律”里有形物體會崩潰的理論的。一般被認為熵(表現混亂或者無序程度的物理量)在自然界中會朝着無限增大的方向發展,而生命卻正相反。生命是與物理定律相反的,超越自然現象的存在。

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物理化學家伊利亞·普里高津發現,自然界存在需要藉由從外部攝取的能量在內部生成熵,並通過把這些熵向外部排出而形成的,能夠在非平衡狀態中得以維持的秩序和構造。他把這個概念稱作“耗散結構“並提倡把“耗散結構“里自主形成秩序定義為“自組織“。把能量(以及物質)往外部耗散從而減少內部的熵,並以此產生秩序。 也可以說生命體以將外界的能量作為食物來攝取,將熵作為排泄物向外部耗散,從而維持內部的熵保持不變。

最後是關於泡沫。所有現代生物學定義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所有細胞都被由脂質雙層結構組成的細胞膜所包圍。雙層結構的外側具有親水性,雙層結構的層與層之間則具有疏水性,雙層結構所包裹的外部與內部都是水。與細胞膜具有相同結構的脂質雙層囊狀結構物,被稱為囊泡。

氣泡也是包裹在脂質雙層囊狀結構中的囊泡,構成這種白色團塊的氣泡,在結構上與細胞膜相同。不過,氣泡的脂質雙層結構與細胞相反,雙層結構的外側具有疏水性,雙層結構的層與層之間則具有親水性,雙層結構所包裹的外部與內部都是空氣。

也就是說,如果細胞是水中的囊泡,那麼氣泡就是空氣中的囊泡。

這個雕塑可以說是與生物學上最小單位的生命體細胞具有相同結構的物質,而且是由能量的秩序所創造出來的。